專欄連載Column

2020-12-05

第12堂 沒有如果只有結果

高爾夫的每一球都不能重來,沒有如果,只有美麗與哀愁的結果。
 

前幾天在台豐球場的職業業餘配對賽與台灣PGA排名前20的林冠伯同組,18洞途中有次對話跟高爾夫致勝心理訓練有關,做為案例分享一下。

一個三桿洞,職業梯228碼,林冠伯是長程砲,輕鬆一揮,小白球直奔果嶺而去。果嶺很小,旗子很刁鑽的插在極右側,林冠伯擊出的球落在果嶺上,然後跳出果嶺,卡在長草堆。如果是你,第一時間有什麼反應?

林冠伯接受小白球進長草的結果,他沒有做任何解釋。大夥來到果嶺, 林冠伯率先處理長草堆裡的球,他突然說,這球我一定會切進。我聽了,很+1,選手就要有這般的正面思考,充滿正能量,才會正正得正。結果一如林冠伯的預期,一切進洞。

高爾夫致勝心理訓練選手的正面思考,至於不同的選手會有不同的方法論。類似林冠伯的正面思考表現,我認為是最好的結果,沒有如果。

有人說, 高爾夫一如人生。人生歷經的每件事,每段歷程都不能重來,只有結果,美好與殘酷都要接受。至於高爾夫,也是沒有如果,只有美麗與哀愁的結果。每次18洞球敘之後, 你聽到的如果一定比結果多太多。像是,如果我那洞不直攻的話,就怎樣怎樣,或是如果我那洞不用5號鐵,而用6號鐵就怎樣怎樣。所有的如果都是打屁的話,你的計分紙上的數字都是結果。

我的學生裡面, 優質的選手腦中沒有如果這兩個字,訓練過程中,堅持用正面思考去處理每一個問題,或是用方法去排除問題,只要盡力了,任何的結果都要欣然接受。

我經常性的告訴接受訓練的學生,競爭是種期待,也是種享受,意思是,競爭一定有高下立判的結果,一旦結果出爐,贏了,要知道贏的原因,輸了,也要知道該準備到什麼程度才能贏,不論輸贏,不要告訴我一些有的沒的如果。

為什麼一般高爾夫球手會習慣有如果的說法?有個特殊原因之一是來自電視媒體的毒害,有些主播沒受過心理致勝的心理訓練,碰到不解的情況,就是用如果說來帶過,久而久之,如果說法成了時下約定俗成用詞。

話題再回到林冠伯,當他把小白球從長草漂亮切進洞後,我除了讚美他的正面思考外,也溝通一下沒有如果、只有結果的心理學。與職業球手打配對賽,每一次都是教學相長的結果。

 

賽場心理學的實踐家

黃承富
台灣運動作家中的ACE。日本東海大學專攻運動致勝心理學。右手玩高爾夫,左手寫棒球。現為完全運動智庫負責人。